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信息时代的新阅读

朱永新 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 2022-04-2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爱因斯坦

无论哪一个文明,也无论哪一个民族,从孩童时期都会教育孩子追求真善美。无论如何,真、善、美,都是教育离不开的常识。——守望者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宣言——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新教育实验的阅读报告——改变,从阅读开始
朱永新:新时代、新教育、新阅读
......

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
——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信息时代的新阅读
作者|朱永新
新教育研究院

本文为朱永新《阅读搭建精神的天梯——2021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演讲版)第一部分。经授权转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新教育的探索之路更是如此,每一年我们围绕一个主题,研读经典,总结经验,分析案例,切磋打磨,深入探讨。每一年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都体现了新教育人的共同智慧,也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年会再次推迟,主报告的撰写时间相对比较从容。报告的初稿写了10余万字。这里,我只能就信息时代的新阅读、书目研究的新突破和晨诵、午读、暮省的新发展三个主要问题和大家交流。完整的报告,将专门出版,今天的《兰州宣言》是文字版主报告的摘要。
  
我们知道,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主要途径,以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探索。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个行动领域。

今年,在新教育实验走过20年,开启第二个20年的历程之时,我们从新教育“十大行动”的起点处再次出发,聚焦“营造书香校园”,探索新时代下阅读的新概念与新行动,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的建设。

幸福完整,既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仰望星空。

今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再一次进入中国自己的天宫空间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在以脚踏实地的耕耘,进入了物理世界的星空。

与此同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力图以阅读去搭建一架精神的天梯,去近距离领略精神星空之美。那些伟大的经典名著,就是人类最杰出的群星,我们推动阅读,就是在擦亮群星,我们努力让今天的人们再一次被星光照亮心空。

在此,我们再一次梳理总结新教育实验20年推进全民阅读与书香校园建设的历程和经验,向着浩瀚的未知,迈开新的征程。


朱永新|南战军:我们在这里仰望星空;阅读引动金城,书香浸润未来
【特稿】搭建精神天梯,领略星空之美——2021年新教育实验《兰州宣言》、年度特别支持公益计划项目《荣誉名单》
 
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信息时代的新阅读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新教育人甚至所有的教育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座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和共同的价值。

阅读是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宜的路径。

——这些新教育的阅读理念,早已经是新教育人践行的行动准则。

但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阅读的确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教育人不得不有所思考并作出回应。


1,阅读的过去和现在

在人类历史上,阅读本身经历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从广义的阅读而言,人类开始的时刻,就是阅读开始的时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人类的阅读史。诚如费希尔所言:“阅读史关乎社会不断走向成熟的各个阶段。”

人类阅读的历史与其传播史紧密相随。人类传播史经历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讯传播、数字传播等多次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不断将人类带进一个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

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一是“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通过面对面的展示与表现来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二是“再现的媒介系统”,主要指人类通过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间接的符号来传递信息的媒介。三是“机器媒介系统”,主要指人类通过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机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主要是指A.哈特所说的“再现的媒介系统”,视觉意义上的“看书”是传统阅读的主要形式。纸质阅读的方式有利于读者反复阅看、引用和论证,利于深度阅读;读者对阅读内容深入思考时,能够随时参考其他文献,并进行批注、对照、注解。所以,“书籍传播时代”经过了迄今为止最为漫长悠久、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最为丰富而深远影响的伟大历程。

以电话、电视、电影、电脑、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机器媒介系统”。使人类的信息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自从进入了电讯时代以后,各种现代媒体不断地把纸质媒体的读者从纸张上拉到屏幕前,两种阅读之间的拉锯战伴随着各种媒体的出现就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移动终端获取信息的便利化和娱乐化,对纸质阅读形成了新一轮的冲击波。

关于互联网与阅读的冲突,国内外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1994年斯文.伯克茨在《古腾堡哀歌:电子时代阅读的悲剧》(The Gutenberg Elegies: 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一书中曾经感叹,现在印刷文本的稳固地位已经“被新发明的电路中脉冲的急流取代了”,电子通讯的泛滥冲走了专注反思,剩下的只是匆匆的浏览和摘要。“我看到了阅读性质的深刻改变,从专注有序和投入的文字阅读,到漫无目的地浏览,不断点击和滑动鼠标。”

不过,英国社会学家富里迪对此还是抱有一定的乐观态度。他认为,无论互联网对现代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技术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疏离,不会直接导致阅读能力的危机和阅读的式微。我们不能够用传统的价值标准和阅读方式来衡量和规范当代的阅读方式,而每个时代也总会寻找到他们与文化遗产之间新的紧张关系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尽管在社会上,在教育界,有许多人批评数字阅读的声音,如认为数字阅读往往碎片化、浅表化,只能做到泛泛浏览,不能像纸质书籍一样划重点、标注、解释等深入挖掘,不利于深度阅读等等。但是,数字阅读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形式丰富、方便携带、传播迅速等受到许多读者的钟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不可能瞬间在纸质书海中实现搜索,但数字化阅读方式完全可以,简单的鼠标滚动即可满足。面对急需的细碎知识或者最新消息,电子化产品以其强大的内存储量为读者提供丰富而及时的信息。


2,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阅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2%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21.8%的成年国民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CNNIC第43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长接近6个小时,短视频用户数也达到了6.4亿。2021年短视频用户8.09亿。

调查中的青少年儿童也有类似情况。2020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3%,其中0—8周岁儿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9.1%,9—13周岁少年儿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14—17周岁青少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4.3%。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一代是数字原住民,科学发展使数字阅读以网络检索的便捷性、阅读形式的多元性、内容及载体的丰富性、阅读过程的互动性,创造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数字阅读正大步走进儿童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父母对儿童数字阅读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对儿童使用数字设备的抵触情绪正大为缓解。

事实也证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是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快速发生改变,诸如数字阅读、网络阅读在改变着阅读的基本形态,书和非书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选择的焦虑,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出版,其数量前所未有的巨大,海量信息涌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却又充满了选择的困惑和焦虑。常有什么都读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读的矛盾感觉。这些新的情况,既是新挑战,也有新机会。正如宾夕法尼亚的一位媒体素养咨询专家费思.罗高指出的那样:“教授媒介素养并不意味着废弃纸质书。读纸质书与使用电子产品,这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竞争。毕竟,纸质图书也是一种媒介。我们只要快速地浏览几个网站就能明白,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针对纸质图书的读写能力,就无法具备针对其他媒介的读写能力。”

因此,在信息时代,体现文明素养的阅读观和阅读方法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阅读的本质。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阅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看,阅读的本质是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互动,这既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的价值和意义。阅读的成效,阅读的价值都取决于互动的程度,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启发读者的思维与灵感,帮助他们获得新知、成长心智,也取决于这个互动是否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与情操,是否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灵魂。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著作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就在于不同时代的阅读主体在和它们相遇的时候,总会被击中,被感动,总会激发创造的灵感,或者产生批评性的思维。阅读的文本如果不能够产生上述的效果,不能够赋予内容以真正的意义,那么,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之间就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互动也就没有真正地发生。

正如阅读社会学家富里迪在《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中所说:“阅读的历史总是同寻求意义的活动相关联。而且意义——无论是宗教意义、哲学意义还是科学意义——总是通过提供对真理的洞见来获得自我实现的。阅读一旦丧失其寻求真理的潜能,便会沦为一种平庸的活动。阅读一旦沦为了工具性的技能,它的作用便会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信息的获取。”所以,如果阅读离开了意义的发现,只是变成了简单的阅读技术或者读写能力,阅读本身也会丧失其魅力。如果在认识阅读的本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通过什么媒体阅读,就不是问题的核心了。

其次,要注重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读写能力。近年来,关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全美英语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NCTE)和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IRA)2013年发出倡议书,提出“要想全面参与和融入21世纪全球化社会,孩子需要更复杂的读写技巧和能力。”他们认为,在21世纪,成为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意味着需要掌握多种读写技能,意味着要能够理解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创造、批判和分析通过多种媒介呈现的文本。学生需要理解视频、数据库或者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也需要更好的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其他语言和文化。这是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的挑战。青少年需要学会通过竞争和合作去创造一个共享的未来。他们把这种技能称为“21世纪读写技能”。

其他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此也有着相似的说法。总体而言,互联网时代的新读写能力,其实是在把握阅读本质的基础之上,重点培育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批判性探究的品质,让他们不管从什么媒介上看到文字和图片,不管这些文字和图片是呈现在纸面上还是屏幕上,都能够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当引导孩子们学会使用各种各样 多交流工具时,他们也能够对观点是如何被传播的,书籍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媒介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等问题有所认识。

 再次,加大数字阅读资源的建设。要加快配备数字阅读终端设备,学校图书馆除了配置纸质图书外,还要添置电子书、电影、音乐、游戏和在线课程等多种类型,筛选高品质的移动终端APP,提供网络导航服务。要探索开展“互联网+阅读”的数字化书香校园活动,把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有效地融合起来,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要加强新媒体阅读的课程建设。在互联网信息量超大的情况下,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特定的课程,教学生学习搜索、筛选、判断、反思。21世纪伊始,webquest(网络探究)课程在欧美各国火爆,它要求学生成立自己探究小组,在网络上搜索相关问题的资料,并通过审辩思维与讨论,判断信息的类型、真伪、价值倾向等,形成自己的报告。同时,需要学校提供适当筛选的有效信息,供学生学习,形成丰富而多元的具有教育背景的信息系统,并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放开。另外,要推动建立起互联网阅读共同体的伦理规范,教育学生具备网络自我保护能力与抵抗力,让他们远离恐怖、犯罪、网络暴力、诈骗等恶势力。

 
3,从人工智能反观人类阅读

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关系类似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阅读的关系问题。以此审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自身的阅读,许多疑惑也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阅读活动。每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了整个人类精神成长的历程。人的智慧、人的思想是无法通过基因遗传的,也无法像机器人一样通过芯片置入。尤其是蕴含了情感熏陶、价值观涵养的阅读,没有个人的深度阅读与思考,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通过阅读,与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对话,不仅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路径。不仅机器无法替代,人自己也无法彼此代替而进行阅读。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更有效地阅读。人工智能虽然无法替代人类的阅读,但是的确可以帮助人类更有效地阅读。如查找资料性质的阅读,未来就可以交给智能机器人去做。机器人还可以帮助人对书籍进行“初读”,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为人们进一步的深入研读提供基础资料。机器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对读者阅读口味的了解,对图书进行分类分级,帮助人们寻找最合适的读物,等等。

再如,人工智能可以读书给人听。现在网络上听书平台的火爆,就是适应了人们业余听书的需要。据第三方数据公司艾瑞咨询的统计,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为175.8亿元,用户规模达4.9亿。同时,现在的电脑在模拟人声方面已经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能够“无限接近”真人的声音,甚至连人在朗读时的感情色彩也可以被人工智能“高仿”。阅读者可以选择他最喜欢的偶像为自己朗读,从而获得阅读接受的亲近感。这样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在跑步运动或者其它活动时“一心二用”地听书,也可以帮助尚不识字的幼儿进行阅读。

另外,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技术,让阅读超越现有纸质媒体的束缚,进入多媒体多感官的领域。阅读时加入全息投影与成像技术,会创造一番全新的阅读体验。现在,许多图书中已经普遍运用二维码技术,以及近年很流行的AR(增强现实)图书,已经实现了多媒体阅读的可能。

总之,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技术如何进步,作为人的精神发育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阅读永远是必需的,而且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但是,未来的阅读,也不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从阅读方式到阅读内容,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机结合体”,也就是说,未来的学习者,是人脑加人工智能的合体,人们会把简单的、工具性的、检索性的阅读交给智能机器人,会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让机器人为自己读书,阅读的效率和效果也会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将会帮助人类智慧阅读、高效阅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